听孝德文化后感想
听孝德文化后感想
读孝德故事有感【1】
读了《中华百孝故事》,我被故事里的主人公深深地感动了,最令我感动的是《周恩来洒泪葬父》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周恩来总理一直都很孝敬自己的父亲,在父亲逝世的时候,他像一个刚懂事的孩子一样,涕泪纵横,痛不欲生。
1942年7月周总理在重庆乐山中央医院动手术,在术后的疗养期间,他敏感的发现一个异常的现象--董必武同志和自己的妻子已经三天没有来了,周总理估计肯定出事了。
他果断的提出出院回家的要求。
妻子邓颖超到门口来迎接丈夫。
当周恩来见到妻子的胳膊上带着一圈黑纱时,两眼直瞪瞪的看着妻子,邓颖超愧疚地说:“三天前,咱家老头子突然中风,医生尽力抢救无效。
他走了,考虑到你的病态承受不了这噩耗的打击,董必武和我商量,决定狠着心……”周总理没等妻子把话讲完,泪水就像断线的珠子滚滚落下……
想想身边的父母晚辈们,有的为了工作竟然常年累月不去探望一下父母亲;有的好长时间都懒得打个电话问个好;有的只顾自己吃喝享乐而不去照看一下年迈的父母……记得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
这些父母晚辈连最基本的“孝”都做不到,更不要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了,跟周总理相比真实天壤之别。
我被总理深深地感动了。
虽然我是学生,可能做不了什么,但我决心用学习成绩来报答父母,让他们少操一份心。
这也是一种孝心的表现。
孝文化学习心得【2】
“孝”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长久的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
在西方,人们讲究独立,当子女成年后一般不和父母一起居住。
但是在中国,养儿为防老的观念一直都存在。
赡养年老的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也是晚辈对长辈缅怀感恩之情的一种自然的流露。
“孝”深深的奠基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当中,无疑是中国人心中道德的最低标准。
无怪乎很多品牌例如椰导鹿龟酒,养生堂龟鳖丸等在中国市场投放的广告都以“孝”为主题。
“孝”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机制。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孝道具有根源性、原发性、综合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着特色之一。
我们从孝的起源到孔子孝道思想的继承与开展,了解孔子如何去芜存菁,将殷商迷信的鬼神观人文化,知道慎终追远的意义;将周代表面的孝行内在化,真诚的孝、亲、爱,进而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这种天下一家的理想境界。
这种境界并非不可能,而是需要每个人先放下心中的对待,真心的善待自己的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包容人世间的荣辱得失、称讥毁誉、吉凶祸福,以平常心看待这些过程。
因为我们知道烦恼愤怒并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将我们这愤怒无明的心放下,祈求上天来替我们安排,以喜悦的心来面对每一个当下,那么我们的心自然可以达到无限的包容,可以化解人世间一切的不如意。
孝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文化之源、社会之基的重要地位,这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孝道具有人民性与封建性、精华与糟粕、历史性和继承性的两重性,其历史作用也表现出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
孝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孝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精神)--人文主义的思想渊源,当代社会文化应当努力实现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
以孝为基础的中国人文主义传统是建构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
对孝文化的传承要有批判和鉴别的吸收和摒弃。
中国是个以“孝”为文化核心的社会,“孝”的观念规范着中国人的生命行为和政治方向。
它虽然不是宗教,但是具有宗教的功能和价值,甚至超乎宗教 ,成为人生而为人的重要核心思想。
最早的.“孝”观念源自上古祭天祀祖的仪式 ,此时先民开始有“报本反始” 的观念。
西周封建制度后,有了宗族制度,产生五伦观念: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因而“孝道”由此产生 。
到了孔子,礼崩乐坏,孔子以“仁”重新赋予礼乐新生命,拨乱反正,将流于形式的孝行内省化、人性化,成为人自我实现的重要价值观。
孝在当代社会,不再具有泛孝主义的地位,而只能重新回到其作为家庭伦理的地位上来,现代的新孝道具有人格平等性、义务并行互益性、注重感情性、强调自律性等特点,孝对处理当代家庭亲子关系,
对社会、家庭解决养老问题,形成尊老风尚,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甚至如果能发扬其衍生意义的积极内含,吸取其合理成分,那么对当代社会文明建设、发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兴中华均具有积极价值。
孝的培养与实践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孝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是形成和睦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措施之一。
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和动力,孝是民族团结、兴旺发达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
至少我个人认为一个人不能没有“孝”,中国也不能没有“孝”文化。
作为现代的人,更应该继承中国“孝”文化中的精华,并且让其更具有现代价值。
孝德心得体会【3】
古有羊跪乳之恩,鹊有反哺之恩;父母之爱,恩重如山;长辈之爱,没齿难忘。
借罗村街道第四届孝德文化节的东风,罗村中心小学在12月份开展了“孝老爱亲”专题活动,用孝德情暖莘莘学子,塑他们善良博爱的品性。
孝德大合唱拉开了本次专题活动的序曲。
孝德文化节的主题曲《孝德之歌》导人从孝内涵丰富,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大,很有学唱的价值,但音域广阔,音调较高,要让小学生唱出个中滋味,的确要费一定的心机。
面对这种情况,罗村中心小学的领导进行了一番筹划:首先发挥队干部的自主性,每天定时校园广播歌曲,让学生对歌曲有感性的认识;其次,腾借音乐课的部分时间,让音乐老师一步一步引领学生:练声--把握歌曲--熟练视唱--边唱便赋予动作演绎。
最后,利用大课间的时间,发挥学校小行政、年级小行政、班委等三方的力量,集中全校学生进行赛唱。
《孝德之歌》熟练演唱让中心的学子们满怀了孝德的柔情。
接到在第四届孝德文化节开幕式上“万人合唱孝德之歌”的任务后,该校三、四、五年级组的学生共1000多人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苦训”。
在训练的后期,接到组委会修改动作的通知后,师生们更以坚韧的毅力和极高的责任心完成了动作的修改。
在11月30日,在隆重的开幕式上学生们尽情演绎,以饱满的精神、整齐有力的动作、宏亮富有感情的歌声,征服了现场观众及与会嘉宾。
在12月8日举行的六十人的孝德之歌比赛中,罗村中心小学的小孝星们更用心演唱,用出色的表现赢得了罗村街道一等奖。
孝德践行是“孝老爱亲”的重头戏,也就是说《孝德之歌》不光会唱,还能在现实的生活中,让学生把这份“孝”,这份“爱”学着表现出来。
中心小学营造很好的氛围。
学校正门处,新旧教学楼显眼处张挂着学生提供的孝德名言“学习身边好人、争当孝德之星。
”“播种孝心一点点,收获温馨每一天。
”“孝亲敬老是人高尚品德的体现。
”等横幅;教室门前的走廊上,装饰着学生亲手绘制的古人孝德小故事、小诗文;新教学楼的大堂里,六块展板呈示着各具特色的手抄报,校园广播每天有计划地播报学生提供的“爱”的故事、罗村新编二十四孝故事。
这样的环境氛围在无声熏陶着每个年级组的学生,使他们不甘落后地“颂孝”“学孝”。
为了帮助学生把孝落到实处,该校德育处用心进行了一系列“孝老爱亲”活动。
利用班会课,开展 “孝德爱亲好少年--马鹏飞”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自主中商定学习的后续好戏:演讲、写心得体会、跟马鹏飞交朋友等。
家校合作,以努力做好“三好少年”“五个一”的感恩作业,“我的孝德故事”征文比赛、“孝老爱亲”新年贺卡评癣“孝老爱亲”诗文朗诵等活动评寻孝德之星”。
为了让“孝德之星”名副其实,在“五个一”的感恩作业中,该校还设立了“感恩教育”反馈表,让家长肯定学生的孝心,彰表孝星小楷模。
“我的孝德故事”征文比赛里,在学校宣传发动下,学生们积极参与,向别人描绘了自己真实感人的孝德故事。
经过了评委的认真评审,最后评出了特等奖:10名,一等奖:15名代表学校参加街道的比赛。
在演绎罗村二十四孝故事比赛中,丁光、贺小珊、等五位同学在刘立红、黄璇等老师的点拨下,把主人公的博爱表现无遗,受到了评委的高度赞赏,喜获金奖。
柔柔孝德情,缱绻暖童心。
罗村中心小学在12月“孝老爱亲”行动月活动中一系列的奏鸣曲,让孝敬之花在学子心中欣然开放。
对越来越懂得孝爱的孩子们,家长们的心中是欣喜的,他们一致认为:这次的活动比任何说教来得有意思。
学校真正想培养学生们孝德的高尚情操。
的确,在本学期教学任务比较重的情况下,学校领导依然把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性放在了首位,,真正诠释了“让生命像阳光般灿烂” 的教育理念。
而在学校教育目标明确下,中心小学全校的老师也耐心地、细致地用自己的智慧来引领学生走在孝爱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