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书 > 教案

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4-06-11 09:57:18
文言文教案15篇

文言文教案15篇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教案1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文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文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弗若

另一人思——射鸿鹄。

文言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归纳、整理并检测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通过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文言文的精妙所在;

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流利、符合人物性格与处境的文言文诵读;

2、对烛之武说辞艺术性的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无论社会、命运对他有多么不公平,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会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与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

二、检测文言知识 PPT2-3

三、回顾文本、梳理结构 (板书)

四、鉴赏说辞

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说退秦师”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请大家先自读第三小节说辞部分,思考:烛之武说了什么?又是怎么说的?

明确:以退为进、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巧施离间。

善于利用矛盾(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善于分析利弊(为对方着想,诚恳可信);善于揣摩心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讲求语言艺术(敬辞、反问句、判断句)。

附板书:

烛 秦晋围郑

之 以退为进

深明大义 武 临危受命 晓之以弊

能言善辩 退 诱之以利

秦 说退秦师 巧施离间

晋师撤离

小结:孔子说“春秋无义战”,秦国参战无非也是利益所趋。烛之武正是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仿佛置身郑国之外,处处为秦国着想,放低姿态、不卑不亢,委婉曲折,层层深入,句句在理,声声入耳,直抵秦伯内心深处。

五、因声求气

如此一段精妙绝伦的说辞,希望大家自由朗读,深入其中,读出兴味。

2-3生读,互评。师相机指点。师范读,再齐读。

小结:唯有抓住文章外在之“声”,才能把握其内在之“气”。因声求气,才能更好地品味文章的精妙所在。

六、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学习,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由说辞——能言善辩;

由牢骚(不仅无损人物形象,而使其更加丰满、有血有肉)、临危受命——深明大义。(板书)

2、再来看看历史上对他的记载PPT5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让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烛之武“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畅所欲言)

小结:其貌不扬、怀才不遇的烛之武却是这样一位深明大义、能言善辩的人。散落在各种史书里的记载也丰满了人物形象,让我们更加客观、全面、公正地认识真正的烛之武。

七、结束语: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那些鲜活的身影依然留在我们心头。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而又不辱使命的勇士,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勉励自己吧!

八、作业布置:课本96页1-3中相关内容。

文言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加深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说明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 ……此处隐藏31879个字……演示法、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音乐及画面。

师:滚滚长江,淘尽英雄。赤壁给英雄留下了遗憾,也给英雄留下了美名。文人墨客,心为江动,情为水发,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文豪东坡,又是何感、何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的《赤壁赋》,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

(二)配乐响读·走进文本

师:美文要美读,用感情才能读出好文章。下面我为大家朗读一遍文章,请同学们调动文学的心弦,跟随苏轼的文字一起畅游赤壁。听读的时候大家有两个任务:一是听准字音;二是思考作者在夜游赤壁时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在文中找出依据。

(1)作者在夜游赤壁时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老师引导学生整理出三个关键词。)

乐(于是饮酒乐甚)──悲(苏子愀然)──乐(客喜而笑)

(2)顺着这样的感情变化,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苏轼为何而乐?(因为赏美景而乐)赤壁月夜景色到底怎样而让苏轼乐甚呢?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

(3)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这风月无边的赤壁月夜秋景图。

清风明月,露珠水色,皎洁的月色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驾着一叶扁舟,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随风飘荡,好像在天空里乘风浮游,不知道要到哪里停止,飘飘然,就像脱离人世超然独立,生出翅膀,飞天成仙。泛舟而游的欢乐溢于言表。带着这种欢乐的感情,我们齐声把这些写景的句子读一读。

(三)用心赏读·研析文本

师:俗话说乐极生悲,欢乐总是短暂的,作者的心情逐渐由乐转悲。下面大家自由读文章,并分组讨论、交流一个问题,作者悲从何来?

1.悲来自歌声(政治失意)

美人,喻君王,想起自己被贬黄州,远离皇帝、远离朝廷、壮志难酬,引发了自己的愁绪。(用舒缓、怅惘、哀伤的语气,重读“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悲来自箫声(哀怨悲凉)

(1)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箫声是怎样的?写箫声又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2)“舞幽壑之潜蛟”如何理解?

“幽、潜”可以看出这个蛟龙长期被埋没,不为人知,亦有孤独感。

(用低沉、舒缓、悲伤的语气读本节。)

3.悲来自历史人物(人生无常)

请学生齐读描写历史人物的一节。读后思考哪一句能体现出悲?(而今安在哉)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疑问句,宾语前置句,疑问词应重读,语气舒缓,历史人物在哪里?(随风而逝了)他们当年怎么样呢?气势豪迈,威风凛凛──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一气呵成,语速快)战船相连千里,旗帜遮蔽天空,场面何等壮观,在江面上洒酒祭奠,端着长矛吟诵诗篇,一代枭雄何等气魄,(读出气势和豪迈,语气有力)而今不见了。

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苏轼悟透了:生命如此虚无,怎能不令人悲伤?(再读,读出气势。)

(过渡:英雄人物尚且如此,那么我呢?)

4.悲来自个人境遇(生命短暂)

(1)苏轼到黄州以后过着怎样的生活?

过着悲苦孤寂,泛舟饮酒的生活,想想自贬到黄州以后,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2)此处怎么读?把孤独、寂寞、悲苦、生命短暂的悲伤读出来。(学生读)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会感叹生命短暂悲哀,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3)苏轼是如何走出悲伤情怀的?

变: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生老病死

不变: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代代相传

明确:这种理性的思辨使苏轼更加乐观。既然万物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那么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尽,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过渡)解脱了,不羡慕了,那么再从哪里去找精神的寄托呢?

4)取什么,不取什么呢?

不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表现什么感情?不争名利、随遇而安;取,清风明月,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到精神寄托。

(四)深情悦读·再现升华

1.让学生再次声情并茂地自由朗读苏轼求得精神解脱的第四段话,感受领悟苏子语言的魅力。

2.课文中一直出现主与客之间的对话,但有人认为他们其实是一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小组讨论明确:主和客的对话其实体现的是苏轼矛盾思想的两个方面。采用这种形式,一则主客问答形式是赋体传统的形式,二则就好像两个苏轼在斗嘴、自说自话,正是如此,才会有被排挤、遭贬谪的苦闷,却在这轻松的对答中得以消解、缓释,这其实是作者一种心理调适。

(五)朗声齐读·陶冶共鸣

学生齐读全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苏轼的达观精神。

(六)自由悟读·展现智慧

如何评价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1)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2)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3)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

(4)《水调歌头》,苏子已经告诉我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要学会面对浮沉不定的人生,少一份哀伤,多一份豁达。

(5)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恶官场。而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与周瑜比,现在又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即使一路被贬,他还一路造福百姓:在黄州筹备孤儿救济院,在惠州造桥,在儋州建学校…如果朝廷重用他,他还是会去做官。

(七)巩固诵读·课堂小结

苏轼最终在哲学的领域中寻求到了他精神的永恒解脱,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寻求到了他真正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从他多次遭贬的怀才不遇中突围出来。同学们,当我们遇到逆境时,该如何选择智慧的人生呢?著名的美学教授和著名散文家周国平是这样看待执着与洒脱的:

(学生齐读一遍)今天我活着,而明天我将死去──所以我要执著生命,爱护自我,珍惜今天,度一个浓烈的人生。今天我活着,而明天我将死去──所以我要超脱生命,参破自我表现,宽容今天,度一个恬淡的人生。

江水东流、明月长存,而我们的生命如此短暂,那么就让我们珍惜眼前、把握今天,微笑面对挫折,乐观面对困难,创造生命的价值,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飞过的痕迹!

《文言文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